


刘东灵, 81年出生于重庆梁平,毕业于西南大学中文系。诗人,媒体人,出版人。现居北京,亦是蒲公英教育智库、诗人美食家等机构合伙人。
前几天,一对学弟妹有事请教,邀我边吃边聊,考虑到我是重庆人,选了一家串串香火锅。没想到我在保鲜柜里拿菜的时候,一眼就看到了串在竹签上的豆筋棍。那天天气阴霾,工作也颇疲惫,但看到豆筋棍的这一刻,我立刻欣喜起来,于是开心的拿了很多串和学弟妹边涮边聊,一边也和他们讲起了豆筋棍是为何物。
看官们可能要讶异了,豆筋棍是什么食物?于我又有什么渊源?那是因为豆筋棍是我们老家重庆梁平最知名的土特产之一了。四层豆皮,被手工卷裹成棍状,这一川渝一带特有的食材,被誉为红烧肉的灵魂伴侣、腊排骨的贴身闺蜜,而且凉拌也好,卤制成零嘴也好,都以它独有的清香暖糯着我们的乡愁。这就不难想见,我在北京看到它时灵魂一瞥的激动了,须知,作为火锅食材,在重庆,豆筋棍也是不多见,或者说正是食材商们绞尽脑汁想推广进大众餐桌的当下课题。
豆筋棍的生产在各个乡镇都有,比如我家对面就有亲戚在做,一对夫妻从早忙到晚,全手工制作,一天区区30斤左右,卖价也不过十几块一斤。这几年,大众盛谈消费升级和工匠精神,我曾惊喜于发现他们的这个手工作坊,发朋友圈还真给他们卖了几十斤。但有一天我回老家,却发现他们夫妻已双双出去打工了,毕竟这个活路又辛苦又收益很少,这让我颇有一丝伤感。
但生产豆筋棍毕竟是乡民一项不可多得的生计选择。在梁平的礼让镇,这个有着中华传统儒家色彩名称的乡镇,就是豆筋棍生产的大镇,据说有5000个作坊。我曾掰着手指算了一笔账,如果全年无休,每家两口人每天生产30斤,平均每斤15元,那么一年的产值竟能达到7、8个亿。这种算法有点粗暴,但我算数的时候心里却有一些欣喜,因为这意味着有那么多的人可以因为这种美好的食物获得不外出打工,也能在家过一个小日子。
有一次去朋友家玩,恰好她的三哥就有一个作坊,我有幸请教并目睹了生产过程。
提前一晚,泡黄豆,以8个小时左右为佳。次日凌晨5点半,三哥和三嫂即起床开工。三哥把泡好的豆子用打浆机打出豆浆,一旁的三嫂则开始整理柴禾。豆浆倒入柴禾灶,煮沸后全部舀出来,过滤豆渣。这一环节是为了保证浆水细腻通透,否则会影响豆棍的形态和口感。
泡黄豆
7点半,铁锅里重新注满过滤后的豆浆。三嫂会小心调整火候:一堆小火居于灶的内侧,让三分之一的锅沸腾起来,另外三分之二面积则处于平静状态。
神奇的一幕出现。平静一侧的锅面开始凝结成一层薄薄的豆筋。三哥熟练地用竹棍将凝结物裹起来,然后插到铁锅上方。待到凝固成型后,三嫂将其挨个摆放在竹盘上,放入灶火旁的烘干室。
干燥24个小时后,一层豆筋才算完成,等待被裹第二层。
这种忙碌要持续到晚上8点半才算结束。据三哥讲述,因为反复的操作,他们的腰身酸痛难耐,所以除农忙时会停工以外,每隔几天也会休息一两天,不然身体会受不了。这让我感喟,在外人看来,我们可能会诗意的认为这一对夫妻在波澜不惊中,一点一点地感悟如豆筋棍滋味那样醇厚绵长的生活。但其实,生活的真实一面从来都是艰辛不苟、不舍昼夜的。
必须要提到礼让的豆筋棍制作有着自祖辈以来留下的规矩。必须裹上4层,每天只能裹一层并烘干,再加上泡黄豆的一天,以及最后自然风干的两天,经过7天时间,前后15道工序,才算一根真正的礼让手工豆筋棍。
这就是匠心之作,这就是我的乡愁所系,这也是我热情向朋友推荐的自豪所在。因此,在文章末了,我要郑重的再次介绍,作为蛋白质含量高达40%的高营养食物,可以烹饪多种美味的绝佳食材,不同于我们日常吃到的豆皮、腐竹等豆制品,这种紧裹了四层黄金衣裳,来自川渝一带工艺的豆制小妖精——豆筋棍,真的是很妖艳,很美味,很神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