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1981 年我开始诗歌写作,2000 年左右我开始田野考察,其实我的爱好还有很多,但开始了以后就没有再中断的就只有这两个。刚开始的时候,我认为它们是独立的两件事情,对于写作来说,田野考察最多也就是增加一些可以利用的题材。我个人的诗歌写作有两个福地,一是自己的书房,二是湖畔。当我背靠着书架,背靠着人类积累的精神天梯的时候,写一首诗很容易。在湖边散步的时候,更是会有无穷无尽的句子涌上来,像湖水拍打湖岸一样,拍打着我。后面这个情形下,我的写作比书房里会有更多即兴的东西。但是森林里的穿行,会让我增加很多有意思的笔记,而不是直接增加诗歌的写作。
2011 年5 月的一天,我和朋友们到了重庆郊外的青龙湖,白天我们环湖而行记录物种,然后就等待着晚上的灯诱。灯诱是利用昆虫的趋光性,守株待兔,等着夜晚里的昆虫自行到灯下报到。坐在灯下,静静地等着那些神秘的小客人,从树梢、从旷野里的隐蔽角落飞过来,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天色微暗时,我和朋友在楼上的阳台喝茶看天,意想不到的是,无边无际的浓雾突然就涌了过来。
“看来今天的灯诱不行了。”朋友叹了口气。我却被浓雾中的景象所吸引,心有所动。我顾不得礼貌,把朋友劝离了房间。掏出纸和笔就写了起来,一边写一边感觉到和这段时间的其他作品完全不一样。我看到的景象,大自然偶然向我敞开的一切,自行决定了我这首诗的面貌,从而冲破了我自己在那一段时间的写作套路。
《青龙湖的黄昏》
是否那样的一天才算是完整的
空气是波浪形的,山在奔涌
树的碎片砸来,我们站立的阳台
仿佛大海中的礁石
衣服成了翅膀
这是奇迹:我们飞着
自己却一无所知
我们闲聊,直到雾气上升
树林相继模糊
一幅巨大的水墨画
我们只是无关紧要的闲笔
那是多好的一个黄昏啊
就像是世界上的第一个黄昏
《青龙湖的黄昏》并不是我十分满意的诗,但在我的诗歌写作里,却是一次例外。这次写作促使我重新回顾了10 来年的写作,我发现了一条之前没有注意到的线索:十年的田野考察,之前以为只是给我提供题材,其实已经悄悄地改变着我的诗歌面貌和写作方式,这样的积累一直在进行,到了这首诗,更是让我明显感觉到了一种新鲜的力量——大自然给我所提供的摆脱自己的写作惯性的力量。
不管是书房或者湖畔,能让我之前更容易写出诗来的这两个地方,或许只是写作上的一点癖好,它们和写出来的诗本身并无直接关系。而从2011 年开始,我找到了可以背靠的另一个天梯,就是持续给我惊喜和震撼的大自然。我发现,大自然不只是一个更容易写出诗的环境,它能直接给我丰富的启发,甚至,刷新我的造句方式。我的田野考察和诗歌写作的两条线索,终于交织在一起:诗人的角色让我的田野考察更注重自我的体验和发现;常年行走在旷野, 又让我更能接近原始的朴素的诗意。
2016 年7 月,我参加了一次《诗刊》社组织的采风活动,有机会去到向往已久的甘南草原。7 月正是观赏草原野花的极佳时节,我近乎疯狂地利用一切时间观察和拍摄野花,短短几天,就记录了30 多种,很多都是第1 次看见。有一天我们来到了玛曲,来到黄河第一湾,独自走在草丛深处的我,不知不觉地从野花中抬起头来,慢慢地看着眼前的水流,它正优雅而柔顺地转弯,在大地上画出一条弧线来。我看得呆了,这条弧线是我见过的最美妙的弧线吧。我情不自禁地想,这样宁静、伟大的弧线,如果能成为一首诗的结构,那一定很不错。后来我们离开了河边,参观了寺庙。寺庙前面的草地开着一种我没见过的马先蒿,它的每朵花都戴着一个像小小漩涡的帽子。我爱死这小帽子了,后来我查到它的名字,叫扭转马先蒿,一种中国独有野花儿,甘南草原正是它们的家园。我又情不自禁地想,这样美妙的小帽子,如果能成为一首诗的结构,也应该很不错呀。
当天晚上, 我有点儿轻微的高山反应,还觉得有点奇怪。再想一想就明白了,起得早,早餐前就跑到酒店后面的山坡上拍野花,然后一整天没消停,有这点反应是正常的。我打起精神,从背包里取出纸笔,画了一个弧线,又画了一个漩涡一样的小帽子,然后闭着眼睛倒在床上。几乎是同时,两首诗就想好了。我坐起来,晕乎乎地把它们写完。写得太快太顺手,我反而有点担心,直到两个月之后,发现还是没有找到要修改的地方,于是定稿。(二首录一)
《玛曲》
我来的时候,黄河正尝试着
转人生的第一个弯
第一次顺从,还要在顺从中继续向东
这优美的曲线其实有着忍耐
也有着撕裂,另一条看不见的黄河
溢出了曲线,大地上的弯曲越谦卑
它就越无所顾忌
它流过了树梢、天空、开满马先蒿的寺庙
流过了低头走路的我
它们加起来,才是真正的黄河
可以谦卑顺从,也可以骄傲狂奔
只要它愿意,万物
不过是它奔涌的河床
有一次我去四川小凉山地区采风,同行的有著名诗人张新泉,我们在山道上缓缓走着,他很有兴趣地看我拍摄路边的野花、青蛙,不时聊上一两句。突然,我在草丛中发现了一条蛇,然后悄悄靠近观察和拍摄,我们两个没说话,但还是惊动了它。蛇迅速地溜走了,溜出一条好看的曲线来。我赞叹了一句,蛇行的线路真是好看。我又对张新泉先生说,就用蛇行的曲线来写一首诗,应该很有意思。当天晚上我就真写了,尝试让一首诗获得蛇形向前的力量。
如此戏剧性的案例还有一些,但更多的时候,旷野带来的影响是潜在的隐蔽的,并不作用于写作的制式,如果不是写作者自己,可能感觉不到这种和全新诗意的意外遭遇。而每一次,我都感觉自己既有的写作模式必须改变,才能够匹配在旷野的此时此刻所感觉到的东西,它给我如此之大的压力,不管是结构、造句,还是用词的细节,所有的一切,都必须为眼前的写作而弯曲,甚至突如其来地进化。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鸣家简介:李元胜,诗人,作家,生态摄影师,重庆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市级新闻人才,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委员,重庆文学院专业作家,重庆市作家协会副主席。诗集《无限事》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我想和你虚度时光》获《凤凰生活》杂志十周年暨幸福荟第三届“美动华人”年度(2015)最具影响力华语诗人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