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龙

80后,重庆巫溪县人,公务员。中国新闻摄影家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重庆市作协会员,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

藏书7000余册,先后在《诗刊》、《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60多万字。

2012年出版个人通讯作品集《小人物讲大道理》。

唐文龙:巫盐天下|己—盐战风云(六)
  2021-05-10

故事说了太久,小伙儿感觉有一些窒息。

身边有风在吹动山林,一些响声时远时近,有些像人的哭泣和嚎叫。

太多的杀戮,太多的纷争,把人的神经绷得越来越紧。

得说说那段牵动整个民族危亡的历史了,这一次,整个中华都在颤栗,也只有这次,大中华到了接近亡国灭族的地步,传承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岌岌可危。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近百年时间里,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前赴后继,为民族救亡流血牺牲。

盐道之上,先驱们的步伐坚韧,脚印厚实。

1927年9月,巫山谢崇德组织发动的“神兵”农民起义在巫溪边境爆发,他们提出“借菩萨神威、保佑农民不受奴役之苦”的奋斗目标,以“抱不平主义,杀尽贪官污吏及麻羊子(官军)”为斗争纲领,队伍迅速壮大,仅通城一带就有一千余人参加。10月19日,农民起义军在宁厂消灭税警队,烧毁盐税局,然后又攻占巫溪县城,在西来关斩杀新军军长周歧肇和县知事梁绣柏等,随后转移,攻占了大昌。这支农民起义军在连获大捷之后声威大震,各地农民踊跃加入。1928年春,“神兵”发展到3万余人,分为“黄云”“红云”“青云”“白云”,活动扩展到川陕鄂三省边境地区的8个县。由于起义队伍没有先进的思想进行指导,在发展壮大的同时,出现鱼龙混杂、纪律涣散、内部分裂等现象,加之军阀与民团的疯狂围剿,到1929年底,“神兵”被彻底镇压。1930年2月,起义首领谢崇德就义于万县陈家坝。

盐道之上的精彩,不仅仅只有这些探索式的农民起义。

1929年4月,王维舟、李家俊等在万源、宣汉、城口领导成立川东游击军,在固军坝发动武装起义,创建游击根据地。川东游击军后改编为城万红军,1930年命名为四川红军第一路游击队。城万红军指挥部根据群众十分痛恨军阀的压榨和剥削,川东犹如布满干柴的形势,制定了“依托大巴山,夺取宣达城万,再图夔巫,封锁长江”的武装斗争计划。

随着城万红军根据地迅速扩大,红军多次从边界来巫溪,宣传发动群众,组织运送粮食食盐。1930年3月,为避开敌重兵围剿的锋芒,城万红军第三支队队长张鹏翥率领百余人,从城口明通经开县雪宝山,到满月槽爬官面山,从三县交界的高山峡谷一字梁进入巫溪的密林之中,在红池坝和团城一带开展活动。红军采蕨苔、吃野菜,忍饥饿、历艰险,纪律严明、说话和气、态度友善,在巫溪边境活动一个多月。

1932年12月15日,贺龙率红三军越过“一脚踏三省”的鸡心岭界梁子一线,浩浩荡荡进入四川巫溪县,比红四方面军进入四川北部通江还早,成为最早成建制入川的主力红军。

在这次入川之前,经过1931年3月的改编,红二军团已经改编为红三军,贺龙任军长,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得到巩固和发展,红军主力及根据地武装发展到了3万人。1932年7月,蒋介石调集10万军队开始向湘鄂西根据地发动第四次“围剿”,红三军损失惨重,仅剩15000人,被迫退出洪湖苏区。部队在大洪山集结后,在随县王家店中共中央湘鄂西分局决定:“实行战略转移,避开敌人主力回到湘鄂边”。随后,红三军经豫西南、陕南、鄂西、川东到湖北鹤峰、湖南桑植,进行了历时3个多月的长途战略大转移,每日行程百余里,总行程近八千余里,比二万五千里长征还早两年,史称“红三军小长征”。《贺龙全传》里以“八千里路云和月”为题记载了这段历程。

1932年12月14日,贺龙率红九军与警卫师等组成的红三军右路军,经湖北省竹溪县丰溪、桃源,走巫盐古道沿羊角洞、源茂到菜子坝。第二日,从川陕鄂边界鸡心岭界梁子一线进入巫溪徐家镇。在经过一线天、七蟒峡等战斗后,红军顺利占领白鹿溪,取得了主力红军入川第一仗的胜利。当晚,贺龙与红三军在徐家、白鹿一带宿营,16日向阴条岭进发,17日抵达通城镇夏布坪。

同时,关向应、夏曦率红七师为左路军,经湖北竹溪向坝、双桥向巫溪挺进,于12月18日早晨,与右路军胜利会师于通城坝。

红三军在通城坝修整后,分三路下巫山,然后经巴东、回鹤峰、占桑植……


在如今通城镇的老旧房屋墙壁上,还留存着当时红军书写的“分配土豪的粮食衣服给穷人”“红军为穷人得到土地粮食和平而战”“红三军政治部,1932年冬红军路过此地初次宣传”字样的标语,字迹清晰。2017年,红三军杨虎臣、樊哲祥、邓家泰三位将军的后人来到当地,经过仔细辨认笔迹,确认标语为时任红三军政治部宣传科长的樊哲祥所书。

红军在巫溪转战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从国民党自己的档案材料中佐证了这一点。国民党《巫溪县政府(民国)二十二年度进行政务计划书》防共一节中说:“县民朴拙,初原不知何谓共产,自经贺匪(贺龙红军)过此,大肆宣传后,少数人民之心里,遂有印象。防患未然,宜特讲求。”

不仅贺龙领导的红三军转战巫溪,1932年12月,徐向前、张国焘等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也进入川北,开辟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10月,红四方面军攻进城口县城,立即摆出了“打下夔(奉节)巫(巫溪巫山),与贺龙红军呼应,以突击长江”的架势。红军两支部队经过红池坝相互联络,常在扎鹿盘一带宿营,尤其是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军,更是在城口、巫溪、开州边境频繁活动。

红军频繁活动于这一区域,也使得很多当地青年跟着参军,加入到民族救亡的征程之中。

1929年,宁厂18岁青年农民杨秀昆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率领的二六四团参加了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冀中军区特务团团长、豫西军分区司令员,参加了反“扫荡”、反顽敌斗争;解放战争时期,杨秀坤参加中原突围、淮海、皖西等战役,曾八次负伤,任第二野战军五十八军副军长、第四野战军四十七军副军长……

1934年5月,红四方面军一部来巫溪时,花台乡14岁农民谭光余成为了“小红军”。他随同大部队一起征途跋涉,艰难走草地、过沙漠,胜利完成了长征。1936年底作为红五军战士,在随西路军南下途中进入河西走廊,遇到马步芳骑兵部队阻击。枪林弹雨中侥幸活了下来,在盛世才叛变以“清除共匪”大肆屠杀红军时,他和李德富等几名战友冒着生命危险,掩埋了毛泽民等烈士。

盐道之上,战事还在继续。

特别是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位于中国版图腹心地带的古盐道迅速成为陪都重庆与抗日前线之间的重要运输线——勋宁线。

1939年,由湖北省第八行政督察署督察员刘翔主持,专门扩修了竹山蒲溪沟至巫溪檀木坪段的古道,开辟出一条从勋阳(现湖北十堰市勋阳区)至四川大宁的水陆联运线,迅速成为战时重要物资运输线。

为加强道路管理,道路管理办事处设在竹山,并成立勋宁线保安大队。军火由重庆运至巫山,食盐由巫溪大宁盐场供应,组织300多民夫组成运输大队日夜兼程。军火、食盐、棉花、土布等都靠“铁肩队”肩挑背驮,场面甚为壮观。特别是豫西、鄂北、陕南等地83县军民所需的食盐,全靠大宁盐场通过此线供应,从宁厂出来,沿大河、檀木、徐家等地的盐道上,来自湖北、陕西等地运盐的人你来我往,热闹非凡,“人肩相摩,挑担相击”。

这条运输线上不仅转运物资,还有大批流亡军政人员、学生、商人也由此转移到大后方,沿途设置了多处赈救委员会、难民收容所。到抗战后期,湖北省平价物品供应处还专门在巫山设置转运站和仓库,利用大宁河形成一条棉花水运线。鄂西北各县所产的棉花,通过堵河水道,集中于竹山境内老码头,然后雇用人力背运过大巴山到大宁河,再由水运到巫山,转运到巴东、恩施和重庆等地。这种转运方式虽然大费周折,耗费人才财力,但在战争的特殊时期,成顺利避开三峡激流和日军飞机轰炸,安全可靠。

在抗战胜利后,这条运输线失去了存在的意义,道路也逐渐荒废,所以极少有人关注。在《巫溪县志》里描述大宁河航道时,有“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国民党驻湖北省第八战区保安司令部为抗战运输武器弹药,进行过一次整治”的记录。同时,该志在大事记中记录:“1942年8月,国民党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一行,经巫山,沿宁河乘木船到白鹿视察防务,后去鄂。”1942年时,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前线对于各种武器装备等物资的使用量增大,李宗仁去湖北,不直接走三峡水道,而专门从巫山沿宁河折道来巫溪,然后走盐道去鄂,应该也是为了视察这条运输线。

和这条盐道上的勋宁线一样,另外一条运输线也在湖北境内古盐道基础上建立了起来。


巴柯道,不仅是湖北省境内抗战期间最早建成的驿货两用干线,也是沟通鄂西、鄂北地区唯一的交通运输线。据1941年的《驿运月刊》记载:“自抗战军兴,(湖北)省境残缺,交通遂梗,目前(恩施)屏障陪都,地处施鹤,南接三湘,西逼川蜀,北沿巴柯道而通陕豫……形成战时交通上重要地位。”

据当地老人回忆,在巴柯道上日日夜夜都在走动着运输抗战物资的民夫、骡马,运输队驮运装满武器弹药的箱子,就连美国支援抗日战争运来的迫击炮,都拆散了驮运。

这样的盛况,自然引起日本人的注意,所以在盐道上少不了日军的破坏。

特别是1941年8月8日那次,日军飞机直接对宁厂进行了轰炸。

前文已经说过,日军飞机一番狂轰乱炸,35枚炸弹在宁厂盐场爆炸,死居民4人,伤9人,炸毁震塌民房20间……

在宁厂敬老院至今还有当时的轰炸幸存者,腿上弹痕仍在。

几千年的盐场,不会因为几颗炸弹而屈服。

几千年的盐道,在崇山峻岭中挺立着脊梁。

1945年,日本投降,举国欢庆。

盐道上的民众本以为可以好好休养生息,却转眼又陷入到解放战争的炮火当中。

盐道,在经历着最后一次大规模的血雨腥风。

中原突围部队转战房县、竹溪、竹山,人民解放军鄂西剿匪出入大巴山中,诸多故事都已经为世人所熟悉,这里只说下川东武装起义。

1947年3月8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在国统区《发动农村武装斗争的指示》,当年秋,人民解放战争已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阶段。中国共产党川东地区党组织根据上级指示,决定在奉大巫地区建立游击队,开展武装斗争,在蒋介石的后方开辟第二战场,牵制兵力,配合人民解放军正面战场作战。

武装暴动地点选在了下川东的奉大巫(奉节、大宁、巫山)地区和上川东的华蓥山地区。

1947年11月,中共川东临委在重庆建立,确定临委委员彭咏梧到下川东组织武装起义。彭咏梧到奉大巫地区执行任务,随同来的有江竹筠、蒋仁风和吴子见。江竹筠负责起义部队与川东临委的交通联络;蒋仁风参加过南昌起义,又在川北搞过民变武装,有实践作战经验,为彭咏梧的军事助手;吴子见大学毕业后作新闻记者,参加过编辑出版《挺进报》的工作。

1948年1月6日,由陈太侯任司令员,彭咏梧兼任政治委员,蒋仁风任参谋长的川东游击纵队奉大巫支队一部分在巫溪西宁桥发动起义,拉开了下川东武装起义的序幕。游击队在起义缴获枪支近30支和大量物资的胜利后,迅速转移到奉节县,和在云阳南溪起义转移出来的另一部汇合,又打了一场铜钱垭伏击战。

起义胜利引起国民党高层注意,四川省主席王陵基和保安司令邓锡侯、重庆行辕主任朱绍良,命令七十九师师长方靖与第九区专员兼保安司令李鸿涛所部,合力进行“清剿”。方靖命令五八一团向巫溪派出一个正规营,和三县的保安大队一起,“围剿”游击队。

敌强我弱,游击队在巫溪文峰镇鞍子山黑沟埫暗洞包遭国民党一个加强连包围,混战中为救战友,彭咏梧中枪牺牲,头颅被割下挑到奉节竹园,先后挂在竹园小学和中拱桥的卡门上进行示众。这个细节后来被小说《红岩》描绘成悬挂在奉节城楼,文学作品和历史真实之间,总有差异。

在后来的转移作战中,游击队屡次被国民党军队包围追击,众多战士英勇赴死,武装起义在坚持一百多天后,最后以失败告终。

1949年11月中旬,解放军四野四十二军一二四师奉命进入三峡地区作战。13日午夜,一二四师三七〇团副政委王威和三营营长马振国、副教导员屈成田率领三营一个加强连到达巫溪县城郊赵家坝,与卢恺言率领的游击队会师。14日凌晨,解放军在游击队配合下,进驻县城,巫溪宣告解放,也成为当时下川东唯一一个武装解放的县城。

至此,盐道之上再无成建制大规模战争行动。

持续几千年的血雨腥风,终于回归平静。

这是痛苦之后的平静,也是恐惧之后的平静。

几千年的盐源和盐道,是战争的根源也是战争的过客,见证的是历史更迭,也是文明传承。

当一切恢复宁静,刀兵不再,盐道之上早没有昔日的血腥与恐惧。

一块块光滑的石板上布满青苔,一遇雨水滋润,又是勃勃生机。

热气腾腾的盐水,还在流淌。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唐文龙,80后,重庆巫溪县人。喜摄影,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员、新华社签约摄影师,用色彩和形状表现哀愁与欢乐。喜文,当过农村小学教师,做过党史研究工作,获得过没有记者证的重庆市首届十佳“田坎记者”称号,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散文学会常务理事、重庆市新诗学会会员,华龙网“鸣家”、重庆晚报“夜雨”专栏作家,重庆市文旅融合专家库成员。发表各类诗歌、散文等文学和新闻作品百多万字,多次在各类征文、摄影比赛中获奖,出版有《小人物讲大道理》,长篇文化散文《巫盐天下》,一直敬畏着文字。喜书,好读书不求甚解,获得过重庆市第七届十佳读书人称号,一直自娱自乐,对镜黄花,临窗醉月。网名“黑蚂蚁”,毫不起眼,柔弱渺小,但始终模仿着蚂蚁的姿态,坚持,坚韧,倔强地爬着,虽然慢了点,但一直向前……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