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道旺

评论员,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荆楚网东湖评论,华龙网两江评论专栏评论。

司道旺:回家才是中秋最奢华的打开方式
  2018-09-22


一千多年前的盛唐,九月十五日,月圆之际,曾扬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26岁异乡才子,于扬州旅舍写下一首小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位才子便是“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的李白,他的这首诗虽然不是中秋夜而作,却意外成为中秋最应景的千古名篇。

如果不是这首诗这么出名,可能很难与李白的豪迈气概相联系起来,印象中的李白都是豪侠洒脱的形象,为了“诗和远方”一路仗剑走天涯,高歌天涯。

然而,这个“硬汉”却在月圆之夜败阵了下来,只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思乡之情化为一杯浊酒。


1.中秋赏月是一种情怀

亲人团圆、拜月祈福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我国很早便将明月与思恋亲人、怀念故乡联系在一起。而中秋月,既圆且明,更易触动人们的内心深处的情怀。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中秋佳节由天上月圆联想到人间团圆,中秋节也被人称为团圆节,成为我国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传统节日。

宋代金盈之《新编醉翁谈》卷四“八月”中记载:“中秋,京师赏月之会,异于他郡。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贫富,能自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在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愿早步蟾官,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颜如皓月。”

因此,有时我们会认为中秋赏月,赏的不是月而是一种情怀。

2.中秋自带团圆属性

中秋月圆,与家人好友团聚一桌,把酒高歌,一直是中国人的特殊嗜好,与其说我们钟情于节日,不如说我们是钟情于这个节日背后附加的人情温暖。

中国人自古将节日里的团圆视为人生乐事,而中秋的月圆更是让人睹物思人,将内在情感与节日氛围形成共振。苏东坡吟诵出千古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表达出了不能共享良辰美景的惋惜与遗憾,也慰藉着千百年来孤独思念的灵魂。

3.回家才是过节,否则只是放假

现代社会是个人力与资源充分流动的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梦想,开始将步伐踏入他乡,也有不少人在他乡落脚,所谓的异乡也慢慢变成了故乡。

随着互联网及通信工具的发达,相互慰问不再是件难事,中秋节也开始失去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提醒作用。

现代快节奏的生活,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不得不把短暂的假期留给了加班、应酬或者旅行。但喧哗之后才会明白,这世上最温暖的事莫过于与家人相聚于月光下,那一刻,月圆,人聚,此情此景才是人间的桃源。

与家人团聚,所有的烦劳与悲伤都会悄然撤离,因为,回家才是中秋最奢华的打开方式,团聚才是过节最应该摆出的POSE!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作者简介:司道旺,生于重庆,长于重庆。先后在人民日报、光明网、中国文明网等媒体发表评论文章,荆楚网东湖评论,华龙网两江评论曾开过专栏评论。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