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旧重庆有形形色色的茶馆,但文化茶馆出现得较晚:它在抗战陪都时期形成,因为大批文化人士移居重庆,大家总要找个谈话聚会的落脚地。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文人一般爱茶,喜欢寻一个幽静清雅的地方坐坐。还是讲一段陪都重庆的逸文趣事。据说1943年底著名考古学家卫聚贤为生活所迫,在重庆下半城新市场开了家“聚贤茶馆”,开张这天,不是吹,热闹惨了,大文豪郭沫若也来了,并当场提笔写了一幅嵌字联,祝茶馆开张誌喜:“大东家,大方家,法天法地,师古师今,难得一楼新宝贝。卫夫子,卫娘子,聚民聚财,贤劳贤德,真叫双料活神仙。”戏谑中的对联引来了众多文化茶客的欣赏,一时在山城传为佳话。
八
老龙门阵继续摆起。自古重庆“城门多,庙宇多,茶馆多”,有好多,你要拿个说法,数都数不清楚那么多,先说城门有九开门、九闭门,最出名的算是朝天门,朝天门郎个不出名嘛,嘉陵江,长江的汇合处,自古就是“巴渝雄关“,庙宇多怎么讲,我也说不清楚,到处都有“九宫十八庙“,连磁器口都有过,你说多不多。
话又说到茶馆,有大小帮会的茶馆,有各行业同业会的茶馆。如米亭子一带茶馆就是粮油烟酒等行业活动场所,民国路的“国安茶社”就是说书人王秉诚的评书茶馆,码头下力的有朝天门的“礼渝茶社”,文人墨客常去大梁子青年会的“江山一览轩”茶社(原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内),沙坪坝当时是沙磁文化区,是大学名校集中地,所以学生茶馆就星落棋布,反正各种茶馆品种形形色色,人们在休息之余,让热气腾腾的茶水与袅袅上升的烟雾之间,不知上演了多少幕人间喜剧。在茶客与老板之间又听到有多少人吼“不要乱收钱哟!龟儿子听到没有!”,重庆人有时说脏话就像顺口溜,初来重庆的人千万别往心里去,人在江湖,重庆有不一样的江湖,久了你会慢慢习惯的,如果很久没听到了你或许还有了“乡愁”。
九
说茶馆:抗战期间,黄裳先生曾描写过四川茶馆。他也来过重庆、写过重庆,他在文中说到:“入川愈深,茶馆愈多。开水茶壶飞来飞去,总有几十把,热闹可想,这种弘大的规模,恐怕不是别的地方可比。”
在重庆个别地区还能看到这种长嘴的大茶壶,掺茶的人是训练出来的,一个凤凰三点头,一个苏秦背剑,一招一式都有典故,茶水很远冲出来,倒在茶杯碗里,桌上是滴水不漏,茶壶只用手轻轻一抬,一个熟练动作就收住了水,刚才还是“遥看瀑布挂前川“的景象,马上就是万籁俱静,当大家还没发过神来,掺茶人一转身,又到另一桌掺茶去了。
十
老茶馆素描:重庆土家族请客,喝茶要唱“六口茶“歌,说是歌,其实更像是在问话,开头一句“喝你一口茶,问你嘛一句话,问一声幺姑娘妹妹在哪哒”,这完全是挑姑娘搞对象嘛,十八岁的姑娘也巧妙机智,答道“喝茶就喝茶嘛,哪有这么多话“,一答一唱,不到几句唱完可能妹妺的心早就归属了哥哥哟。
十一
接到摆:再说茶具。巴渝地区盖遍喜欢“盖碗儿“。这套由茶盖子、茶碗、茶船子组成的三件头茶具,可以说它把喝茶艺术推到无懈可击的地步,上大下小的茶碗经茶船子一托,既稳定了重心,端起又不烫手,上下三件还要手拈起个平衡,不是三件套摇摇晃晃,水就会外流溢满出来。
据《资暇录》记载,这玩艺还是唐朝四川一位大官崔宁的女儿发明的。当然最妙的还是茶盖子,有了它茶碗不必闭得太严,茶味可徐徐沁出,有老茶哥讲:这盖碗呀!既可平扣全闭,又可斜扣半闭,也可全揭不闭,这就有了调节茶水,茶与茶汁的作用,喝茶时还可懒得揭盖子,让茶碗水从缝隙四周流出来,也避免了茶叶子入口,也可用刮动盖子让茶叶与水快速接触溶解。旧时对茶、酒行业服务人员统称“堂倌”,当你刚走进门,茶馆已先声夺人,“几位?坐啥!不要站起。”
十二
在杭州的朋友,以前富安百货的同事刘宏兄写下这么地道的话:“还有盖子翻起,竖在茶船与茶碗的接囗处,表示要加水了。堂倌看见,提长嘴锑壶穿梭而至,手一抬,提壶抖腕,加水盖杯,一气呵成,堪称一绝!”
图/文 游江
鸣家简介:游江,现任重庆漫画学会常务副会长,重庆美术家协会第一届连环画插画艺委会委员,沙坪坝区美术家协会理事,渝中区作家协会理事,重庆沙坪坝区政协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