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燕

杨燕,女,重庆市九三学社社员、留日博士(人类生活科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国外博士后研究经历,硕士、博士生导师,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授;国际服饰美学学会会员,日本留学博士协会、服装色彩学会会、衣服学会、家政学会会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学会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消防学会会员、重庆市社科专家、重庆科委网络评审专家、重庆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重庆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



杨燕:日本刺子绣的前世今生
  2018-10-29

多年以前,因研究生导师的介绍,给日本爱知县一所短期大学的服饰设计专业学生,上服饰手工艺课程,这是我开始接触日本刺子绣,从此就与刺子绣结下了缘分……

日本刺子绣(刺し子)是日本北方一种神奇的乡村刺绣,意思是“小刺”或“小针扎”,刺子绣只用简单的平针绣。在日本,母亲必须将刺子绣传授给女儿,就这样的代代相传,刺子绣也逐渐形成了兼具实用性和装饰性的独特风格。白色的针线迹,在靛蓝色的布上起伏,让人想起北方的冬季纷飞的白雪,落在古老房屋周围的画面。

作为人们的生活必需品,刺子绣物品本来就是拿来使用直到磨损的,因此,早期的作品鲜有留存。装饰用的刺子绣,大概是诞生于某次缝补衣物时,人们出于节约,只能使用未染色的线,在靛蓝色布料上进行缝纫,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些白色线迹,也可以用来装饰衣物。

刺子绣是通过贸易传播的,与日本海沿岸及北部地区密切相关。在这些地区,刺子绣是主要用在农民的衣服上,而在日本的南部,它却仅用在渔民的衣服上。

经历了百年内战后的日本江户时代(1603—1867年),社会和平经济繁荣,刺子绣也逐渐发展为农村家庭工艺。当时的布料都是用亚麻、大麻、苎麻及其它韧皮纤维,通过手工纺线、织布及染色等密集劳动而成。布料被做成工作服,继而被改造成包袋、围裙,最后变成清洁抹布,全程都使用了刺子绣。

传统刺子绣通常使用靛蓝色和白色。这一特色的形成是由于在江户时代政府颁布了节约令,禁止底层民众穿着颜色鲜艳的、有大花样图案的服装。平民百姓可以使用靛蓝色,因此,家家户户都能找到靛蓝色的旧布料。

江户时代主要的是庄内刺子绣,据说在庄内,刺子绣象征着雪花满地,尽管花样刺绣的针脚很像米粒,但其实它并不代表米粒,只是因为上面说到的官方规定,衣服上的图案不能比米粒大,条纹不能比稻草粗,所以,刺子绣的针脚才与米粒般大小。

明治时代(1868—1912年),北部农庄大规模的降雪限制了人们的户外活动,制作刺子绣便成为了当地冬季的主要工作。

在冬季农闲时,女孩子和年轻妇女们会在村庄里的缝纫学校学习,刺子绣就这样被手口相传而得以传承。19世纪末,游佐町男性的工作服,布料由旧和服裁剪而成,在双层靛蓝色棉布上绣出雷纹。

1868年明治维新后,政府废止了旧时的节约令,从此,平民百姓也可以穿着五颜六色、有花样图案的衣物,大众的审美也发生了变化。很多大型的刺子绣图案,都可追溯至大正时代(1912—1926年),传统刺子绣的发展达到了巅峰。刺子绣图案从纺织品、纸艺、陶瓷、寄木细工和建筑等艺术的细节中汲取设计灵感。

此外,江户时期起出版的关于织物图谱类图书,也对刺子绣图案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随着人造纤维的引进改变了日本人的穿着习惯,刺子绣也逐渐地走向没落。幸运的是出于对老旧布料的珍视,一些人开始精心保护老式的刺子绣和其它织物,并将其作为民间艺术的范本,陈列于博物馆中或者被收藏者珍藏。20世纪70年代,西方拼布在日本崛起,刺子绣也开始走向复兴。现如今,日本刺子绣日渐褪去了为节俭而做的必要性,人们更多欣赏的是用蓝白色实现的艺术创造和表达。

图片提供者:刘影 姚科羽

作者简介:杨燕,女,重庆市九三学社社员、留日博士(人类生活科学--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国外博士后研究经历,硕士、博士生导师,长江师范学院美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教授;国际服饰美学学会会员,日本留学博士协会、服装色彩学会会、衣服学会、家政学会会员,中国服装设计师学会学术委员会会员、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会员、中国消防学会会员、重庆市社科专家、重庆科委网络评审专家、重庆科技特派员、河北省科技奖励评审专家、重庆涪陵区科技拔尖人才。


重报集团 | 广电集团 | 关于我们 | 广告业务 | 联系我们 | 法律顾问 | 投稿信箱 | 诚招英才 | 中国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 | 人人重庆
Copyright ©2000-2016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华龙网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最佳浏览环境:分辨率1024*768以上,浏览器版本IE8以上)
地址:重庆市两江新区青枫北路18号凤凰座A栋7楼 邮编:401121 广告招商:023-63050999 传真:023-60368189
经营许可证编号:渝B2-20030050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2208266
渝公网安备 50019002501343号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号:新出网证(渝)字00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