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0年六月,我从川南工业管理学校会计专业毕业分配到了国营望江机器厂,这是因为我父母是望江厂职工。八月一日,我正式到工厂报到上班。刚参加工作没几天,我就遇到了初中语文陈老师,她是到我工作的望江厂会计处来报账。她是从我母校市85中学调往望江厂子弟中学的;陈老师遇见我后,第一句话就是问,“你是曾绍仑吧,前两天的四川日报副刊发表了一篇题为《雨夜》的散文,是你写的吧。作者就是曾绍仑,我想写这篇文章的作者应该是你,我记得读初中时,你们班你的语文成绩很好。”
“真的呀,我曾向四川日报试着投过这篇稿子,没想到四川日报副刊会刊登《雨夜》这篇散文。”当时,我的心激动得呯呯直跳,陈老师是不是看走眼了呢,我的内心仍存有一些疑惑。刚过两天,陈老师就将那天的四川日报带给了我,散文《雨夜》是8月3日四川日报文学副刊上发表的。我记得那篇散文是上半年我在铜元局国营长江电工厂会计处毕业实习时抽空闭时间写的。当然也是在经历了一个风雨交加的雨夜后写的,其感受还有一些是在重庆市郊生活及下乡农村当知青时的生活体验,也有一些是20多岁年青人的想象,虽时间已过几十年了,我仍觉得这篇散文写得短小精炼,富有诗意。文章是这样开头的:“这是一个被大雨搅得不平静的夜。天空漆黑,风和雨举着鞭子把路旁的树抽得摇来晃去,就象惊醒了一群熟睡的生灵。”不管是重庆市郊的生活,还是在下乡四川平昌县两年多的知青生活,这种风雨交加,大雨滂沱,大树摇晃,就象风和雨正举着鞭子抽打路边树的这种感觉和经历,实在是太多太熟悉,当时在铜元局工厂实习又遇到这种天气,此情此景,颇有感触,内心产生交集想写一篇名为《雨夜》的散文,这并不是偶然的冲动,而是一种生活积累积淀的结果。文中继续写道:“各色的灯和雨丝搅和在一起,水光交织,构成了一幅雨夜别有风趣的图——水晶帘裹着串串熟透了的葡萄。城市溶合在这雨夜中,半明半暗,晃晃悠悠……,多美的夜呵,狂暴中含有温柔的性格,激烈中又有平静和幽雅。”这是我在长江电工厂实习身居铜元局,在雨中看长江对岸渝中半岛的感觉。显然,对于长期生活在市郊郭家沱,在毕业实习期间能在铜元局晴天和雨天或雨夜天静观江对岸的渝中区,有这样一种情景描写,这显然是发自我内心的一种自然写意。然后,走进大雨里的街道,“我站立在风雨中,任风雨吻我的脸,任风雨吹打我的衣衫……我心里感到甜美。”“滴滴嗒嗒……,这是夜的乐曲。呵,雨夜,是你给人们带来了甜蜜的梦,送来了夏天的珍品——凉爽。”散文《雨夜》的结尾这样表述道:“我仍然站立在风雨中,不愿离开,我贪恋大自然创造的美。但我心里还燃起了希望之火,这就是明天。明天——一定是彩云飞渡,碧水映着翠竹;明天——宽广的路面一定没有灰尘,沃土里一定萌生出许多新笋……”。雨水赠与大自然和人类的是无穷无尽的宝贵财富和资源,她既是大自然的清道夫,更是万物生长的甘泉和乳汁,慢读这个明亮的结尾,是总会让人思绪万千、情意流连的。8月下旬的一天,川南工业管理学校校长冯之琨到工厂来了解毕业生的工作落实情况,我们的毕业证上就盖有冯校长那醒目的、有点大的方章印,“冯之琨印”四个字,既是对我们毕业的证明,也是我们长久的回忆和纪念,因为当时,能在这所兵器部部属工业管理学校读书并完成学业,是觉得很自豪的一件事。冯校长从学校还专门给我带来了四川日报寄到学校的样报和报社寄到学校的5元钱稿费,是学校教务处盖公章专门代我从江津白沙镇川南工业管理学校所在地邮局领取的。这让我感到很是兴奋,这毕竟是我的散文处女作呀,也是我业余写作的一个良好的开端,而那5元钱稿费也于当晚,我找了几位文学青年小聚时全部吃喝花销完了。在随后的数十年的岁月里,我写了不少与雨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比如诗作《雨街》,《雨夜之吟》等,又比如散文《雨夜中的都市》,《秋雨润山城》等,但四川日报发表的《雨夜》这篇散文却是这些作品的始作俑者,她不仅是一篇散文处女作,更是我文学的起步。今天,我再细细品味这篇散文,再认真阅读这篇短小精巧文章中的每一句话,仍能感到那种十分亲切亲近的青春激情,亦能感觉到每个词句和文字间蕴含的诗情和画意,我仿佛又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那些青春岁月里了,在那些美好回忆里,连我的梦都是甜蜜的。
作者简介:曾绍仑,网名“可之绍仑”,作家、诗人。重庆市作家协会会员,南岸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历任中国兵装集团某大型企业职工大学副书记、副校长、计划处处长、董事会秘书、宣传部部长等职,曾任市级慈善机构副秘书长、宣传部部长,现为市级慈善机构慈善文化基金副秘书长、《重庆慈善》杂志副总编、《南岸作家报》主编。
于一九八O年四月开始在《四川日报》副刊发表散文,随后三十多年间笔耕不断,在多种报刊上陆续发表千余篇(首)各类文学作品,出版诗集《雨街》《心路履痕》,作品收录多种文学作品集,多次获得省(部)级以上文学作品奖,获中国城市优秀诗人称号。